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明暗上下两册,用时两个月,终于看完了。夏目漱石的遗作,一部永远没有结局的小说,读这部小说,个人觉得最大的看点是作者的文学修养和文字的运用,特别吸引人,单看故事情节,其实是特别让人焦虑和着急的,作者在人物内心戏上,花费了大量的笔墨,让读者在人物对话和内心活动中来回穿梭,感觉特别累,说实话,虽然花时间读完了,可是到最后,也没有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。
1、夏目漱石(三
夏目漱石是一位不求名利的“哥儿”回顾夏目漱石的一生,在四国和熊本的经历可谓奇特。在帝国大学英文科毕业后,夏目漱石曾受校长提携到。东京高等师范任教,然而两年后,漱石选择辞职,其后分别在四国和熊本的高中任教,直到1900年公派前往英国留学之前,都在远离东京的乡下居住。这对于一个帝国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来说可以说是不受理解的选择。
这些从漱石的信件和与学生的对话中大致能得到印证,可见他不是热衷于名利的人。其实,从早先漱石的选择中就能看出这种倾向。漱石原本是就读于第一中学,后来出于对汉文学的热爱,转到了二松学舍学习汉文。但那时,明治政府已将西学确立为“正学”,大幅度削减了汉学的教学内容,学习汉学被认为“没有前途”。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后,漱石在思考了当下局势,听取了家人的意见的情况下,认为“现在已不是能靠汉学立身的时代”,因而选择考取帝国大学预备科,进入帝国大学学习英文。
2、读夏目漱石《旅宿》
重读了一遍漱石的旅宿,仍然是很喜欢的一本书。丰子恺的译本在尽情呈现其中的禅意与人生况味方面,感觉会更老练自然一些。之前读海灵格的诗,他说,“我允许一切如其所示”。夏目漱石所追寻的无论人生还是艺术之境,事实上跟这些属灵的心智与表达是共通的。他推崇的是万事万物呈现事物本来的状态,如其所示,呈现本然之味。而尽量避免给其中注入太多人的意念与阐释,摒除分别心去自然看待一切。
叶在风中。就像书中所说,“非人情的”,非人情,自然是与人情相对的,是从世俗羁绊中抽离出来,隔着一段距离去观察,审视,一段随心所欲的“非人情”的春日行旅中,渐次偶遇山村老妪,年轻的妇人,理发师,老僧等人,给这些人并不过多着墨,如隐约散布在一幅卷轴画中,刻意去找很难找到,无心之时却突然出现在某个角落。在和他们的接触过程中,是如影随形的思辨与自省,对人生,对艺术,终于获得开悟。